上周,阿里淘天的一系列人力體系變革措施,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耳聞,雖然還在征求意見,但能看出淘天這些動作背后的意義。
其實阿里最近在組織變革方面動作頻繁:從組織架構到考核周期,到輪崗制度,到職級體系,再到高層調整、創業元老回歸,每次調整都會成為業界討論的焦點。
與此次淘天人力變革直接相關的,是阿里3月份的“1+6+N”變革。時任CEO張勇稱,這是“阿里巴巴創辦24年來最重要的一次組織變革”。
新的架構之下,“6”和“N”中的每一家都各自成立董事會,獨立決策、對自己負全責。簡單來說,就是讓每個業務成為自己發展的第一責任人,多勞多得,干好干壞不一樣,好壞都是自己的。這種追求敏捷的組織設計指向大公司病。
大公司病的背后是家長式管理,大家長操持全家,不同孩子稟賦不一樣、年紀不一樣、處境不一樣,家長總想著來回勻一點,你好我好大家好。這種合家歡模式有人情味,但到了一定程度就是大鍋飯,既不公平,也不可持續。
過去在阿里,淘寶天貓商業板塊一直都是現金牛,長期給其他兄弟業務輸血。而像菜鳥、阿里云等板塊忙于“顧家”,傾注了大量精力服務兄弟業務,并未釋放出全部能力,價值長期被低估。阿里內部甚至有聲音認為,業務之間的這種血緣關系,已經成為彼此的束縛。
而在拆分之后,每個板塊獨立運營,逐漸回歸商業本質。大家順著市場和商業的邏輯做決策,不必被“原生家庭”牽絆,甚至可以做出很多“違背祖宗”的決定,比如菜鳥可以服務拼多多,淘寶天貓也可以選擇跟順豐合作,怎么有利于發展就怎么來。
換句話說,一切要以業務結果為導向。包括阿里傳下來的人力體系我覺得不合適,我一樣可以換,于是就有了這次淘天的人力變革。
此次淘天職級體系改革涉及的內容主要如下:
(1)取消P序列,改為14-28級,對應原P4-P8,每三個層級對應一個P級;
(2)14-28級員工工資和獎金不會只與層級掛勾,未來將實現層級和獎金的逐步分離;
(3)績效分數將只保留三個層級:3.75、3.5、3.25,取消3.5+和3.5-,績效表現優秀者可能在一年內實現多個層級躍升;
(4)原P8以上員工走組織任命的形式,不再有職級的晉升和降級,而根據業務規模和團隊規模來決定薪資和獎金。
這次改革背后主要涉及兩個問題:一個是崗位職級變化,以及由此引發的薪酬變革;另一個是績效管理。
而兩個問題又都指向了同一個主題,即:當業務增速下降、組織堆積了大量不產生價值的資源和冗余之后,該如何從人力的角度來管控成本、降本增效?
01崗位職級
崗位職級建設,是在為未來兩項重要HR工作奠定基礎:其一是員工職業發展路徑,其二是薪酬管理。
有了崗位職級體系,員工可以看到自己在組織的上升空間,從而激勵自己不斷往上前進;不同的崗位職級也對應了不同的薪資待遇,確保了員工可以根據自己崗位貢獻價值,獲得公平公正的薪酬待遇。
企業一般在完成崗位評估后,根據各崗位的價值高低,會形成一套職級體系,
很多互聯網和高科技公司因為追求管理的簡單和高效,比較喜歡采用扁平化職級管理。
扁平化組織會把崗位根據職級進行一些合并,減少職級。這樣的好處是可以減少組織層級,提升內部溝通和管理效率。
但壞處也很明顯:因為職級少、晉升路徑短,員工的晉升空間相對較小;同時,因為每個職級之間的薪酬區間較大,也不太方便企業做人力成本管控。
與扁平化相反,一些企業會把職級切分得更細,一個組織里從基層員工到高層中間隔了10個職級也很常見。
拉長職級的好處是更方便控制薪酬成本,也為員工提供了更多的晉升空間,員工每次晉升之間的時間間隔會變得更短,晉升機會將變得更頻繁,對員工激勵更大。
兩種崗位職級設置沒有孰好孰壞,只有誰更適合,企業在不同階段需要有針對特點的設置。
像奈飛,在成立之后25年時間里實行的, 一直是“所有工程崗位只有一個職級”的制度。到了去年,也開始將扁平化職級做細分,把原有的工程師職級細分為工程師I、工程師II、高級工程師、組長工程師、主任工程師等。
變革的目的很簡單,就是為了打破大鍋飯,提升人效,為年輕員工提供更多的職業發展機會。因為當時奈飛遭遇業務難題,用戶增長放緩,需要削減成本,提升業績。總而言之,不改不行。
一般來說,創業公司、企業文化強調自由平等的公司,會更傾向于扁平化設置,而一旦業務進入成熟階段,企業則更傾向于切細職級。
以淘天本次變革為例,就是把原來的P4-P8職級改為14-28級,相當于拉長了職位層級。這樣以后,晉升頻次相應的增加了,之前是1年晉升1次,現在是連續2個季度晉升1次,相當于1年晉升2次。
1年的考察期,一定程度會消耗員工的升職信心和工作熱情,這樣調整之后給員工提供更多發展機會,激發員工努力奮斗,其實變相提升了人效。
02績效管理
加強績效管理是降本增效中特別關鍵的一環。
這次阿里績效管理的一個明顯變化是將績效分數層級從5級變成3級。前面是職級切細,這里為何又是把績效層級壓縮呢?
其實,無論5檔還是3檔都是企業常用的績效層級設置。兩者的區別是:業務穩定的企業一般采用5檔績效,而變革期的企業更適合用3檔。
3檔績效的最早提出者是通用電器的前CEO韋爾奇,他首創了員工績效的強制分布和末尾淘汰,也就是說在任何組織,所有員工可以根據績效表現分為3檔,分別占比為優秀的20%,中間的70%,墊底的10%。
無論5檔還是3檔,比例的強制分布是關鍵。如果是5檔績效的話,通常最優秀的兩檔人數比例不應超過20%,最低一檔的人數比例不低于5%。
為什么說變革期的企業特別適合做3檔績效分布?因為要施行徹底的變革就需要對組織人員進行大量汰換,用3檔分布就很容易把組織里最靠后的一群人識別出來,操作起來也相對簡單。
但是大范圍的汰換勢必引發員工內部的一些不滿情緒,但是不管喜歡與否,你都得承認它確實是做績效管理最有效的工具之一。
沒有健康的人員流動,組織就會變得死氣沉沉,也就談不上具有組織活力。而績效強制分布,正是推動人員流動的最有效辦法。
不喜歡強制分布的人可以看看華為:華為的干部隊伍應該算得上公司最優秀的人群了吧,現在華為依然每年堅持10%的干部淘汰率,雷打不動。
其實裁員這件事,包括阿里在內的所有互聯網公司都在干。面對降本增效的迫切需求,裁員以降低人力成本雖然是見效最快的,但卻治標不治本,畢竟人少太多,活就真沒人干了。如何提升組織活力,推動更多員工提升工作效能才是關鍵。
過往,阿里采用半年度績效考核,年中和年終。但最關鍵只有年終,因為只有年終結果和獎金和晉升掛鉤。
這種半年度/年度考核的制度帶來一種現象:
對于優秀同學而言:上半年拿個3.5就行,反正下半年努力沖刺一下也能到3.75;而對于能力欠佳的同學而言,是否汰換,怎么著也需要一年時間。
新的績效改革和職級體系下,考核周期從年度變為季度,晉升由1年1次,到半年1次。這種調整,對于那些有能力和潛力晉升的同學來說,不能再有前松后緊的心態,要時刻保持高效能、高產出的狀態,才能獲得一次晉級機會。對于那些敢于挑戰的人才來說,你甚至可以做到1年升2級!可以說新的績效改革和晉升制度,的確更具吸引力。而對于那些跑不動、跟不上節奏的同學來說,當然也是快速掉隊的開始。
雖然對于一些人員有些殘忍,但對公司而言,是件好事。這個過程也是提效的過程,而且人員能力在新的機制下也會得到大幅提升。
可以說,面對如今瞬息萬變的外部市場,或許短周期的績效考核和晉升才更合適。
阿里到今年,已經走過24個年頭,從1999年“十八羅漢”創業,到后來開創中國電商、網絡支付、云計算等新技術新賽道,沒有人會否認阿里的人力體系在24年里發揮的巨大作用,更不會否認這套體系是在不斷地挑戰和實戰中升級迭代出來的。
但不合適就是不合適,拆分后的阿里更是不同公司、不同文化,需要有更適合自身業務模式的新文化和新體系。
不斷推出的變革背后,是降本增效的迫切需求;而降本增效的背后,則是阿里面對著愈發嚴峻的市場環境和競爭格局。根據最新財報顯示,阿里的收入增速已經降至2%,核心零售業務也出現了負增長。在這種情況下,阿里不得不改,而淘天這次準備實施的人力改革可以說是開了個好頭,未來阿里內部或將迎來百花齊放的時代。
過去,阿里更多是市場的引領者和教育者,為市場貢獻了很多成熟方法論、實戰培訓體系。但這次,它將再次成為破局者和探索者。
期待阿里的變革決心,能幫它度過緩慢增長的互聯網消費時代,再續傳奇。
過去很多年,互聯網行業處于紅利時期,包括阿里在內的很多互聯網公司,在人員配置上,其實是按照富余的方向,以及做更大增長的可能性去構建的。而到今天,幾乎包括阿里在內的所有頭部互聯網企業,都在談降本增效。
現在,降本增效已經成為每家企業都在考慮的事情。對于我們來說,無論是業務崗,還是培訓崗的朋友,都需要圍繞這一點去開展工作。CSTD2023業務賦能大會,以“人效增長,業務賦能”為主題,帶你深度了解在愈發復雜的內外部環境之下,企業如何通過為業務賦能,直達企業戰略和業務目標。7月21日上海站,由此報名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