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管端邊芯智鏈的技術持續推動著數字化、智能化時代的進步。數智時代,是人才制勝未來的時代,也是技術推動社會進步的時代,更是混序交融、協同共生的時代。新的時代背景下,人的結構意愿和能力發生了變化,人與組織之間的關系也發生了變化,績效管理也發生了變化。
從績效考核開始,我們經歷了績效考核、績效管理、戰略績效管理、戰略績效運營、數智化績效治理等階段,不同的階段,績效的核心命題和趨勢,也有明顯的差異。在這個戰略績效管理、戰略績效運營、數智化績效治理混序的背景下,把握績效管理的發展趨勢,才能更好的實現績效管理的價值。
01 同業務和戰略結合度越來越緊密
向上承接戰略目標,向下引領經營計劃,一直都是績效管理的追求,但過去,這種追求和實踐普遍呈現“兩張皮”,口號干得好,實際工作畏首畏尾。無論是KPI、BSC,出發點都是為了實現戰略目標,但在實踐過程中,總是不由自主陷入績效的“管理陷阱”,為了考核而考核,為了獎懲而獎懲,為了管理而管理。
這種割裂式的績效管理模式,過去普遍存在于大大小小的企業之中,管理和經營“兩張皮”、人力和業務“兩張皮”。現在不同了,企業不再盲目追求“管理潮流”,不再盲目迷信“管理權威”,先進性和有效性之間,不約而同的都選擇了有效性。
規模大的企業,不斷的完善和細化績效管理體系,華為BLM-BEM-PBC的戰略績效運營體系,從戰略規劃的關鍵成功要素中進行戰略解碼,用戰略解碼后的關鍵指標和關鍵任務簽訂績效合約,確保指標始終圍繞戰略和業務,真正實現績效指標“指揮棒”的價值。
規模小的企業,更加注重有效性,只要能承接戰略,賦能業務,績效指標追求精準有效,考核周期追求恰到其時。5個指標ok,就不會追求10個指標;需要季度考核再上季度考核,不會為了縮短周期而縮短周期。
“現實主義”越來越被認可,現在,不論多新潮的工具,多引領的概念,多大企業的標桿實踐,解決不了自己企業的問題,就沒有價值,不被認可。
02 從關注結果到關注投入和過程
績效來自于哪里?投入說、過程說、結果說和全面說。雖然一直有績效形成四說論,但過去很多時候談績效首當其沖還是關注結果。但最近兩年,很多企業除了關注結果以外,逐步將視角從結果側轉向了關注實現結果的投入和過程側。也就是說,過去績效考核重結果、重評價,現在績效考核重日常、重運營。
過去績效管理更加關注績效考核,關注結果的財務性指標、客戶性指標和管理性指標,但考核是后評價的,即使考核配套獎懲,對于企業而言,目標始終未能實現。現在績效考核更加關注績效運營,從關注結果,到關注結果達成的關鍵控制點在哪里?這些關鍵控制點落實到日常任務是哪些?需要投入什么樣的資源要素才能將日常任務落實到位?按業務特點和管理邏輯梳理后的績效運營體系,將卓越績效、精益管理的理念貫穿其中,最終能夠實現利用績效運營實現績效目標。
谷歌推出GRAD考核方式,華為和阿里巴巴的價值觀評價,這些都表明未來績效管理,從關注結果轉向關注投入和過程,重評價轉向重經營,從考核到管理,從管理到運營,從運營到賦能。
03 數字化手段結合度越來越緊密
績效管理就是把握目標達成的關鍵控制點,并結合PDCA的管理邏輯。在數智化時代,人力資源管理數字化正在從HR系統階段走向HR-BI體系階段,未來將實現HR-AI,從數據分析升級為數據判斷,從平臺展示報告升級為趨勢預測報告。
人力資源管理數字化,未來將融入員工入職、日常運營、學習發展、薪酬福利、績效考核、人才管理、人才甄選等全生命周期中,主要表現特征為管理決策數據化、信息獲取便捷化、員工服務自助化、生產生活虛擬化、工作生活一體化、遠程辦公常規化等。
績效管理自動化,通過績效計劃、績效溝通、績效考核、績效應用的全過程數字化,提升整體績效運營效率和精準性,實現績效賦能價值。數字化績效考核,采取差異化方式,一場景一策,確定考核模型和考核指標,并實現全績效運營流程線上化。利用標準化、程序化、例行化數字化模式,提升績效領導力,提升績效經理人實際價值,避免計劃、落實“兩張皮”。
考核時利用數字化手段,做好指標選取、指標數據校準、奇異值處理、加工規則定義、指標加工運算,配套“績效數據羅盤”,實現對標管理,“用數賦能”。
04 從單模塊深化到全要素發力,共同治理
過去談到績效管理,就會陷入“考核誤區”,談到考核,就只關注個人考核,關注考核分級和末位淘汰。現在的績效管理從單模式視角深化為全要素發力。做績效考核變成了做計劃、做溝通、做考核、做賦能、做提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。
考核主體也在發生變化,從過去只關注個人考核,到員工考核、干部考核、組織考核三位一體,深度互聯。
考核結果應用方面,過去考核結果只關注強制分布,五級評價,現在組織績效同企業分類、戰略定位、效能管理、干部任免、管控方式、資源預算、工資總額等模塊綜合考慮,配套應用。
隨著單模塊深化轉變為全要素發力,由績效為引領構建起來的戰略績效運營體系,結合工資總額、管控方式等一系列措施,配套數字化手段,終將走向“數智化績效治理”階段。
05 從裁判員到教練員,關注如何實現目標大于關注目標本身
從績效管理到績效使能,HR和管理者的角色從過去的裁判員變成了教練員,從過去關注目標實現度,到現在更加關注如何實現目標本身。
最近幾年,OKR越來越火,但企業總是不得其法,主要還是沒有真正用好。
O的制定,本身就是拍腦袋,KR一定要超越,要引領,要敢想。挑戰性的OKR是不可能也不應該實現的,OKR本身就鼓勵竭盡全力,實現0.6-0.7的目標狀態,如果OKR輕松實現了,說明你的OKR本身就不對。
OKR確定后,績效使能才剛剛開始,站立會、溝通會、調度會、反饋會、評價會、復盤會,各類過程管理,目的只有一個,就是在過程中,把“績效黑箱”變成“績效白盒”,用目標牽引,提升人才隊伍的活力和能力。
未來的績效管理,關注目標同時,要更加關注如何實現目標,關注在實現目標過程中,如何賦能,如何服務。
從裁判員到教練員,不僅僅是關注如何實現目標大于關注目標本身,更重要的是,HR和全體管理者角色轉變和績效領導力的提升。
06 從控制到激活,從管控到賦能
管理學是工業時代的產物,管理就是計劃、組織、協調、控制、指揮,本質上,是基于大規模生產背景下,以人為工具,實現組織目標的手段。
數智時代,人才制勝未來,人才成為了價值創造的主體,還把人當工具,必然失效。
績效考核,自上而下分解目標,確定指標,過程考核,論功行賞,這是責任分解和落實的做法,沿襲了典型的控制思維。現在的績效管理,要從控制到激活,從管控和賦能,OKR就是一種激活的、賦能的績效實現工具。透明、對齊、賦能、激活,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結合的方式,鼓勵全員參與目標制定與實現的過程,人人創造價值,人人釋放潛能,人人都是CEO。
全要素發力的績效運營模式,對于績效管理本身也帶來了挑戰,過去以績效管理邏輯,未來要多方式、多渠道、多手段并重。
績效管理的復雜程度也變得越來越高,過去發發表、打打分、分分錢即可,未來HR要做好績效賦能和人才激活,只懂績效是不夠的,必須懂經營、懂戰略、懂業務、懂市場、懂客戶、懂人心,未來真正能做好績效管理的人才,也許不是HR部門的人,是技術部門的人,是市場部門的人,甚至是咨詢公司的人,因為他們的視角更全面,思維更系統,工具更豐富。
07 從人力資源部的績效管理到全員高績效組織實現
過去績效管理是人力資源部的事情,績效計劃制定、過程溝通、績效評價、績效反饋與提升,人力資源部是主導者,也是重要參與方。人力資源部畢竟勢單力薄,過去做不好績效管理,一個重要原因是企業其他部門投入度不夠,未來想要做好績效管理,必須要跳出人力資源管理視角看績效,要從人力資源部的績效管理到全體管理者的績效賦能,再到全員的高績效運營。
國家電網很早就提出了“績效經理人”的概念和管理方式,讓各級管理者承擔了績效使能和績效管理的雙重角色,但這還不夠,人力資源部是績效管理的第一責任人,各級績效經理人是績效管理和賦能的第一責任人,全員是績效運營和提升的第一責任人。
OKR將組織目標分擔到了全員,過去自上而下分解和考核,現在自下而上全員參與,過去是季度考核,現在日例會、周例會、雙周會、月度會,各種各樣的例會、碰頭會、溝通會、調度會,全員參與。
KPI也在進化,華為的BLM-BEM-PBC是KPI的進化版本,將績效實現責任,從人力資源部擴展到全員;可口可樂、寶潔使用的OGSM,也是KPI的進化,其核心要義在于“一頁紙打通組織戰略到個人績效”。
全員參與績效運營,正在路上,漸行漸近。
08 從目標管理轉向對標管理
同OKR一樣,績效管理也是目標管理的工具。指標在分解的過程中,從公司目標到部門目標,再到個人目標,層層分解和落實。
考核評價時,以目標實現度,來評判優良好中差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,有空間的地方就會帶來博弈。過去企業制定指標目標值時,預算會幾上幾下,最終相互妥協。各級管理者在預算溝通時,總想通過壓低目標,帶來“博弈紅利”。
另外,不同業務模式、功能定位、戰略價值、經營質量、管理規模等因素都會影響組織績效目標實現度,盲目的以絕對值衡量價值高低,顯然是片面的視角。拋開各項因素不談,盈利5個億的企業,績效評價高于盈利1個億的企業,一定合理么(例如營收1000億,盈利5個億營收10個億,盈利1個億)?
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設計目標值時,關注目標管理同時,也更加關注對標管理。同預算目標比、同歷史比、同兄弟單位比、同競爭對手比、同行業標桿比,比絕對值、比貢獻度、比經營質量和效率,在任何一個對比的維度里,找到差距,持續改進,持續提升。
過去,結果好,就是績效表現好;未來,高質量、持續性進步,才是績效表現好。
09 從關注負向激勵專項關注正向激勵
很長一段時間之內,GE的活力曲線都被奉為圭皋。活力曲線要求企業將排名后5%和10%的人員淘汰,打開組織邊界,吸引新鮮血液,不斷激活人才隊伍。
華為是活力曲線的忠實擁簇,剛性兌現也成為目前國有企業改革的重中之重。
活力曲線是一種典型的負向激勵方式,雖然有利于激活人才隊伍,但本質上還是一種控制型思維。未來時代,環境更加易變、不確定、模糊,從黑天鵝到灰犀牛,再到瘋狗浪,從VUCA時代到RUPT/BANI時代,環境越來越不可控,人才價值訴求也越來越多元化,負向激勵不利于吸引人才,也不利于激活人才,釋放人才潛能。
加之人才的自我覺醒、人才泛在、邊界模糊,機制越來越追求契約共識和規則治理,強制分布的負向激勵措施,應該會逐步淘汰出績效管理舞臺。
未來是正向激勵的績效時代,強制分布也將優化為“半強制分布”,在數智化績效治理狀態下,任務明確,規則清晰,多勞即多得,不勞即不得(不是少得是不得)。
企業未來,要更加注重人才甄選,把好進人關,能力匹配、價值觀趨同的人才,吸引進來,少考核,多賦能,少評價,多激活,給機制,給平臺,給機會,真正靠人力資本價值提升,推動組織資本價值持續提升。
10 從大一統績效模式走向“差異化、精準化、場景化”
信息流轉的效率越來越快,數據越來越多,算法質量越來越高,過去全場域績效實現的場景,正逐步從模糊變得清晰。
場景越來越清晰,就更加需要穿透式管理模式。數智時代,績效管理要從大一統的績效模式,走向差異化、精準化、場景化模式。績效指標設計,也會變得越來越有針對性,過去人力資源部寫寫畫畫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。
績效管理新時代,要去人力資源部必須要深入業務一線,扎進業務場景,融入員工群體,到前線去,到業務部門去,以績效使能和績效運營的思路,去思考如何提升績效。
差異化、精準化、場景化的考核維度、考核指標、考核過程、考核方式、考核結果應用、考核溝通和賦能,才能實現“精準扶貧”和“精準賦能”的價值。
時代在變化,績效管理的邏輯和方式也在發生變化,任何一個績效管理工具,本身并沒有錯,錯的是人,錯誤的理解內涵和邏輯,錯誤的墨守成規,錯誤的不知變通,錯誤的生搬硬套,錯誤的不迭代不升級,最終只會導致錯誤的結果。
所以,績效主義永遠不會過時,不是績效主義毀了索尼,是短視的、無能的索尼管理者毀了索尼,同時,也毀了大眾對于績效的認知。
績效工具也許會過時,但績效的理念要始終走在前沿,基于管理實踐的深刻研究,不僅僅是咨詢公司的責任,更是各個企業負責人、各個HR、各級管理者的責任。
作者 | 張小峰
來源 | HR賦能工坊(HR-empowerment)
點擊閱讀原文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