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在傳統觀念里認為學習就是聽課和看書。但對于成人來說,能力提升的路徑主要是在工作(職場)中。
所以我們可以把學習手段分為正式學習和非正式學習。我們對于正式學習關注過多,而忽視了對非正式學習手段的有效使用。而非正式學習手段對于員工能力提升的比重要占到80%以上,如果我們善于應用非正式學習手段,就會大大降低人才培養的效率。結果是,那些擅長學習的員工可以加速成長,而缺乏該意識的員工被拉開差距甚至淘汰,這就是職場進化的基本法則。
這就要求人力資源部、企業大學或者OD部門要從全局出發,高瞻遠矚,整體規劃,將人才發展的觸角延伸到業務鏈條和員工的日常工作中,與各層級管理者一道設計加速全體員工共同進步的培養策略。去刻意加速員工在工作中的成長,而不是任由其無意識地野蠻成長。
非正式學習手段有很多,這包括同事尤其是上級反饋、挑戰性工作任務、在崗刻意練習、經驗交流與萃取、復盤、
1、上級反饋是最為重要的在職學習手段
上圖是DDI的一項調研結果,我們看到在職學習(非正式學習)的最大問題是缺乏有效的反饋。
上個月顧立民老師在“國際培訓大咖50談”中訪談了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維多利亞?馬斯克博士。她指出非正式學習的重要性,并提到管理者的反饋是幫助員工能力提升的最關鍵方法。
為什么反饋如此重要?其實反饋本身就是一種干預,想想看,小孩子的成長就是其探索這個世界的過程中,家長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就是對其行為的反饋,告訴他這個能做,哪個不能做。當TA有好的行為表現時,你給TA鼓勵和贊美;做了你認為不好的行為時,你會指出來這是不允許的。孩子的價值觀也是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形成的。
同樣的道理,一個組織的價值觀不是靠說教給員工的,而是在日常工作行為中感知到的。團隊鼓勵什么樣的行為,反對什么樣的行為,要有反饋。對于員工的工作行為和工作成果要及時反饋,包括正反饋和輔導性反饋。正反饋是一種激勵,讓員工明白組織鼓勵什么樣的行為;而輔導性反饋幫助員工清晰下一步努力的方法。
從我多年的從業經驗來看,職場中能夠做到有效反饋的管理者少之又少,他們缺失對員工的過程管理,注重結果管理,最終結果是員工的成長只能靠自己。
2、挑戰性工作任務是優秀人才的練兵場
我們也可以稱為以戰代訓,這是BAT,以及字節跳動、拼多多等互聯網大廠培養人的典型方式。
安排優秀人才承擔超出其現有能力的任務,將其推出舒適區,充分挖掘其能力潛力。能夠起到3個作用,激勵人培養人發現人。
正所謂給予優秀軍人的最大獎賞就是給他一個挑戰性的戰場。
對于創新型的公司,新領域沒有成熟的方法論,即使有也要超越成熟的方法論。這就給了優秀人才最好的練兵機會。就像是當年華為的余承東、騰訊的張小龍,正是在新的戰場上培養出來的大將。
管理者要對團隊員工的能力進行階段性評估,關注他們的職業成長,當組織中有挑戰性的工作任務時,要為那些優秀的合適的人才爭取機會。
3、刻意練習是培養人才的最簡單方法
我們往往忽視了刻意練習的重要性,刻意練習是能力提升簡單又高效的方式。在工作中,上級主管往往認為和下屬說一下,他就會了。但知與行之間有巨大的鴻溝,跨越這個鴻溝的方法就是刻意練習。
比如,我在做咨詢顧問的時候,演講能力非常重要。因為經常需要在客戶方呈現方案和專業能力。我們華東團隊十幾位同事,采取刻意練習的方法,每天下午會用半個小時的時間練習一位同事。方法是,在正式練習之前10分鐘,組織者會在網上隨機下載一個PPT,不管什么樣的內容,演講者只有10分鐘的準備時間。他正式演講15分鐘,然后其他伙伴反饋15分鐘。
現在想來,如果再優化一下,應該是其他人給予反饋意見后,演講者馬上再講一遍,以刻意練習他人給到的反饋點。
在團隊中,管理者應定期組織刻意練習活動,團隊成員可以圍繞著一個該崗位需要具備的技能點進行刻意練習,比如銷售人員圍繞著“提問技巧”,培訓經理圍繞著“訪談技能”,然后一位伙伴練習好后,其他伙伴予以反饋,然后馬上再練習。
4、經驗交流:最好的老師就在你的身邊
我們愿意花重金去外面找老師,卻不愿意將身邊的老師找出來。除非是全新團隊,否則一定會有績優和績差員工。績優員工在本組織積累出的經驗更有效,值得其他同事學習。切記,這種分享不能簡單停留在隨便聊聊的層面,在TA看來,這些技能并沒那么復雜,TA可能會覺得自己經驗沒什么好分享的,這是“無意識有能力”狀態下的正常反應,因為這些技巧已經內化到他身上,TA并不認為多么復雜。
團隊要采取“刨根問底”法,將其工作成功的行為挖掘出來,梳理出背后的思維模式,構建整個團隊的理性方法論。
所以,萃取是交流的必選動作,如果只有交流沒有萃取尤其是深入挖掘,那最多是信息層面的共享,而不是技巧和思維維度的下探。
5、復盤是實現進化的必選動作
蘇格拉底說:未經反省的人生不值得過。
復盤是促進團隊進化的有效武器,但復盤不是簡單的走過場,而是要往深處刨。
貝殼創始人左暉非常注重知識沉淀,貝殼曾每個月都召開述職會,一次就好幾天,頻率與節奏都很高,如此堅持了很多年。左暉生前在參加述職會時,提的問題90%都不容易回答,在貝殼南部區域總經理張海明眼中,左暉想問題有層次,格局也很高,但細節抓得緊,假設上個季度業績表現很好,他會問:“做得好,到底和團隊有什么關系嗎?形成了能力沉淀嗎?”
按照他的思維,任何東西都要有論據,不好要找原因,好也要找出原因,找到本質,以及有什么核心舉措。
在企業里,不管是例會還是述職,根本目的是復盤,以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,提升團隊的整體能力。對于優秀之處,要深挖方法論,沉淀下來;對于不足之處,剖析原因找到應對方法。
除了以上方法外,還有一些方法。比如以賽代訓、訓戰結合、以考代學、項目共學、案例PK等。其中以賽代訓、訓戰結合適合硬技能的知識學習,比如工程師的畫圖能力;以考代學適合純知識點的學習,比如公司的產品知識、制度流程等;項目共學適合于新業務的探索,成立項目組一起推進項目并共同學習;而案例PK適合優秀經驗的分享和交流,促進組織內隱性經驗的流動。
作為管理者,領導力的根本一是激發員工的活力,二是成就每一個人,讓每一個人變得更好。
當然我們可以說,能力提升的首要責任人是員工自己,缺乏驅動力的員工很難獲得成長。也有很多人認為,為員工提供學習機會是人力資源(培訓部門)的工作。
但經過以上分析,你要看到非正式學習是非常有效的學習方式,而這些方式的實施環境就是在日常工作中。
用好這些方式,可以有效提升團隊成員的能力,提升團隊績效,讓員工變得更加美好。
作者丨張立志
來源丨組織學習力(learning-evolution)
點擊閱讀原文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