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團VS字節|人才觀的“和而不同”—— 戰略驅動下的共通與分野

在互聯網行業的激烈競爭中,人才戰略已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載體。美團和字節跳動作為行業巨頭,各自憑借獨特的人才觀吸引、培養和留住了大量優秀人才,為企業的持續創新和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。二者既存在對人才價值的共識,又在實踐路徑上呈現顯著差異,這種差異深刻影響著企業的組織能力與創新效能。
深入剖析二者人才觀的異同,不僅有助于企業更好地理解自身人才管理策略,也能為其他企業提供寶貴的借鑒經驗。
01
核心共識:人才驅動增長的底層邏輯
盡管美團與字節跳動的業務賽道與發展階段不同,但在人才觀的底層邏輯上存在三大共識,構成了互聯網企業人才管理的通用準則。
1.潛力優先于經驗。兩家企業均突破傳統"唯資歷論"的桎梏,將人才潛力視為長期價值的核心指標。字節跳動明確提出識別優秀人才更關鍵的是判斷一個人的底層素質,稱之為"用人看本質",在招聘中刻意忽略候選人的大廠光環、過往Title等外在標簽,聚焦學習能力、好奇心、開拓精神等底層素質;
美團則通過"在事上練"的實戰機制,讓缺乏經驗但有學習力的新人快速成長,例如讓應屆生負責城市外賣運營,在實戰中驗證潛力。這種對潛力的重視,源于互聯網行業的快速迭代特性——當業務模式持續創新時,經驗往往成為束縛,而潛力才能支撐企業穿越周期。
2.高回報匹配高貢獻。在激勵機制上,二者均摒棄"大鍋飯"思維,強調"價值創造決定回報"。字節跳動將人力資源視為投資而非成本,通過"以能定級、以級定薪、以績定獎"的動態調整機制,確保最優秀的人獲得行業領先回報,其人力部門每半年對標市場薪酬,保持激勵的競爭力;

美團則提出"三人干五人活,拿四人錢"的薪酬哲學,通過股權、項目獎金等差異化激勵,讓核心人才分享業務增長紅利,上市時近千名員工因期權成為"百萬富翁"。這種"高投入-高產出"的正向循環,形成了對頂尖人才的持續吸引力。
3.實戰中培養人才。兩家企業均反對"溫室式培養",主張在真實業務挑戰中錘煉能力。字節跳動通過"做有挑戰的事",讓員工在突破資源約束、應對復雜問題的過程中成長,例如抖音早期團隊在缺乏成熟算法經驗的情況下,通過持續試錯構建了短視頻推薦模型;
美團則以"開天眼"式實戰培訓著稱,讓地推新人在夫妻店快速驗證方法,通過"高頻試錯-快速迭代"的模式,將30分人才的能量激發至70分。這種"實踐出真知"的培養邏輯,使人才能力與業務需求形成精準匹配。
02
路徑分野:業務屬性決定的差異化實踐
1.人才密度VS人才效能:兩種組織能力邏輯。字節跳動選擇以"高人才密度"應對業務復雜度。其核心邏輯是:當優秀人才的密度高于業務復雜度時,無需依賴繁瑣規則即可實現高效協同。為此,字節跳動要求管理者"敢招比自己強的人",通過持續引入頂尖人才拉高團隊平均水平,例如在AI實驗室的組建中,直接挖角全球頂尖高校的算法專家,形成技術壁壘。這種模式適合創新驅動型業務——當業務方向不明確、需要探索突破時,高密度人才的"群體智慧"能碰撞出更多可能性。

美團則更強調"人才效能",通過標準化體系放大普通人的價值。其地推鐵軍的"721打法"(70%精力做標準動作、20%優化流程、10%創新)就是典型體現:將復雜的線下推廣拆解為可復制的步驟,讓普通員工通過嚴格執行實現高產出。這種模式在本地生活服務領域尤為有效——當業務邏輯清晰(如外賣配送、到店核銷),通過流程標準化降低對個體能力的依賴,能以更低成本實現規模擴張,這也是美團下沉市場營收增長超45%的關鍵。
2.特質導向VS場景導向:兩種識人標準。字節跳動的識人標準聚焦"通用特質"。其列出的核心特質包括:學習能力、好奇心、韌性、開放謙遜等,這些特質不針對具體崗位,而是支撐創新的底層素養。例如在招聘元宇宙相關崗位時,字節跳動更關注候選人的跨界學習能力(如從游戲引擎轉向虛擬社交場景),而非過往的元宇宙從業經驗。這種"去經驗化"的識人方式,使其能在新興領域快速組建團隊。

美團的識人標準則緊扣"場景需求"。其地推崗位強調"突破畏難心理",要求候選人能在拒絕中堅持;算法崗位則側重"工程化能力",能將復雜模型轉化為穩定的配送調度系統(如將平均配送時間壓縮至28分鐘)。這種場景化標準源于本地生活服務的復雜性——外賣業務需要同時平衡騎手效率、商家體驗與用戶需求,對人才的"落地能力"要求遠高于"創新能力"。
3.長期主義VS短期突破:兩種人才發展節奏。字節跳動給予人才"試錯周期",容忍短期無產出。其新業務通常有2-3年的驗證期,例如VR團隊在成立后的前兩年沒有明確產品輸出,但公司仍持續投入資源培養人才;
美團則要求人才"快速出結果",通過"小步快跑"的實戰加速成長。一位美團區域經理的成長路徑頗具代表性:從負責3個街道的外賣運營,到半年后接管整個城市業務,在持續達成KPI的過程中完成晉升。這種差異背后是業務屬性的不同:字節跳動的創新業務(如PICO、教育)需要長期投入,而美團的本地生活業務(如外賣、到店)則面臨激烈的短期競爭,必須快速占領市場。
4.狼性執行 VS 創新驅動:兩種文化內核導向。美團的“地推狼性”文化強調執行力和拼搏精神,在市場拓展和業務推進過程中,這種文化能夠激發員工的斗志,使團隊高效執行公司戰略。但隨著時代發展,這種文化在吸引年輕員工方面面臨一定挑戰。
字節跳動的文化則更注重創新和人才密度,鼓勵員工大膽創新、挑戰高目標,通過吸引優秀人才并保持高人才密度來應對業務復雜度,這種文化在創新型業務的發展中具有較強優勢,更能吸引追求創新和挑戰的人才。
5.平衡關懷 VS 精準掛鉤:兩種激勵策略側重。在薪酬與激勵方面,雖然兩家公司都注重激勵的有效性,但方式有所不同。美團在不斷探索平衡工作強度與員工關懷的激勵模式,除了物質激勵外,開始關注員工的精神需求和工作生活平衡。
字節跳動則更強調以市場為導向,通過定期回顧市場薪酬保持領先地位,同時嚴格按照“以能定級,以級定薪,以績定獎”的原則,使薪酬和獎勵與員工的能力和績效緊密掛鉤,激勵區分度更為明顯,以吸引和激勵最優秀的人才。
03
啟示:企業如何構建適配的人才觀
任何一家企業,人才都是支撐其穿越周期、實現持續增長的核心引擎,也是在激烈市場競爭中構建獨特優勢的根本依托。美團與字節跳動的人才觀實踐,為不同類型企業提供了可借鑒的范本。其核心啟示在于:人才觀沒有絕對優劣,只有是否與企業戰略匹配。
對于“創新驅動型企業”(如科技公司、初創企業),字節跳動的"高人才密度+特質導向"模式更具參考價值。這類企業需打破人才招聘的條條框框,敢于為潛力買單,同時構建容錯機制,讓人才在試錯中探索方向。例如新能源車企在研發自動駕駛技術時,應優先招聘具有數學建模能力、跨界學習意愿的人才,而非僅局限于傳統汽車行業的工程師。
對“效率驅動型企業”(如零售、本地服務企業),美團的"效能優先+場景導向"模式更值得借鑒。這類企業需通過標準化流程降低對個體能力的依賴,同時設計清晰的成長路徑,讓普通員工通過執行與優化實現價值。例如社區團購平臺在拓展縣域市場時,可復制美團地推的"小店試錯法",讓新人在高頻互動中快速掌握商戶運營技巧。

無論選擇哪種模式,企業都需把握人才觀的核心:“人才不是成本,而是能創造超額價值的資本”,要根據自身業務性質、發展戰略和文化特點,制定適合自己的人才觀和人才管理策略。
字節跳動與美團的成功,正是因為將人才戰略深度融入業務戰略,讓每一項人才舉措都服務于企業的核心目標——前者通過高人才密度支撐創新突破,后者通過高效能人才體系實現規模擴張。這種"戰略-人才-業務"的閉環,才是企業保持長期競爭力的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