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學霸一支筆,差生文具多”:做人才盤點,千萬別迷信工具!
關于人才盤點,著名人力資源專家黃旭先生說:給大家打一個比方,我們隔一段時間都要整理一下自己的衣柜,每年至少一次。因為我們衣柜里的有多衣服,是買了之后沒怎么穿的,這些衣服要趕緊送人,否則就是資源浪費。
對于企業做人才盤點而言,年終這個時候就是你該整理“衣柜”的時候了。
最近跟朋友聊天,因為是一個圈子的,所以大家聊的內容都大差不差。關于工作大家說得最多的就是年底了企業又要做人才盤點了。但其實大家都很茫然,往年做的效果并不好,存在各種五花八門的問題。
最后大家討論得出,關于人才盤點我們有三個誤區:1)做人才盤點先定盤點工具;2)盤點以輸出九宮格為結尾;3)不重視制定IDP。
01做人才盤點先定工具?錯了!
在線下上課的時候,總有學員過來問:“老師,我們要做人才盤點了,那么多工具,應該選哪個呢?”
每次聽到這個問題,我都不知道該怎么回答,或者說不知道從何說起。好像大家普遍認為要做人才盤點,就得先把工具定下來。
其實不是這樣的,人才盤點工具并不等于人才盤點本身。選什么工具來進行盤點,是基于人才標準決定的,連人才標準都不知道,就盲目決定使用什么工具,顯然會使盤點結果走偏。
那人才標準如何制定?來自三個部分,
首先,人才標準的首要考慮是崗位的核心工作事項,即具體任務和職責。這可能包括項目管理、技術開發、客戶服務等方面的具體工作內容。通過詳細定義這些核心工作事項,我們能夠明確崗位的職責范圍,為人才標準的后續制定提供基礎。
其次,基于核心工作事項,崗位的工作內容得以具體化。這一步驟涉及到對核心工作事項的進一步分解,形成更為具體、可操作的工作任務。
最后,基于具體的工作內容,人才標準的制定需要考慮崗位所需的知識、技能和能力。知識方面包括專業領域的理論知識,技能方面則關聯具體的操作技能,而能力方面涉及到軟技能,如溝通能力、解決問題的能力等。
以生產經理為例,
他的工作事項會有項目相關的工作布置落實: 項目部上Excel信息系統申請相關物資--行政部購置、發放--生產經理負責布置落實。
基于這個工作事項,這個崗位的人員就需要掌握相對應的知識技能,比如對公司的相關標準采購流程的熟悉,然后以及基于流程往下的執行和部署等等。
02盤點輸出九宮格就結束了?不是!
之前我帶業務團隊做leader的時候,公司做過一次人才盤點。結果一言難盡,負責的HRBP就給了我張表就結束了。
當時的HRBP找到我說要開人才盤點會,需要討論一下。我積極配合他去做了。
盤點結束后,HRBP給我輸出的結果是,九宮格里這個格子的需要重點關注一下,因為他們有離職的傾向;那個格子里的人后面可能要給他們做點服務。
我聽了之后問然后呢?他說沒有然后了。我是懵的。
因為九宮格里面這個人,他之所以在這個格子里,就是因為他能力不行缺培養;
那個人之所以在第五號格子里,就是因為我覺得他能力有限但績效尚可;
那個人有離職風險等等;
這些我當然知道,這些信息都是我反饋給你的,我想要的是作為人力資源端,作為HRBP,你會做什么幫助我更好地讓這些人的能力有所提升,或者告訴我盤點后的后續動作是什么。
然后你現在告訴我什么都沒有,還來一句,leader才是首席人才官,你的人理應你自己去培養。
正因為這樣,之后他們再做人才盤點的時候,我就沒怎么浪費時間“配合”了。
其實,多數人都搞錯了,對人才盤點而言,落地才是最重要的。比如,九宮格236的格子里的人,不是你告訴我他們是高潛人員就結束了,而是要有與晉升相關的動作,以實現對他們的激勵與保留;處于九宮格中間格子里的人,要有相應的培養動作,比如說一些有助于他們提升的課程。
03忽視制定IDP?NO!
要想人才盤點有效落地,那接下來的員工培養發展是不可或缺的。
在員工培養發展中,最重要的是制定IDP(個人發展計劃),因為無論是領導力的課程,還是專業技能的課程,都是針對一群人的,但人與人的成長是不同的,個人的狀態也有差別。把選出來的員工,放在同一模型下,個人能力的長短板是有高低的,所以需要給每個人制定不同的IDP。
對公司來說,制定IDP可以讓崗位勝任度提升有具體的抓手和機制,并且能夠落實到每個人,從而使得組織能力提升就有了保障;
HR能夠通過IDP的制定,更有效地跟蹤明星員工的日常發展,描繪出關鍵員工的成長軌跡,建立專屬于企業的人才數據和梯隊;
業務管理者可以通過IDP更有效地指導關鍵員工的發展,合理有效留住人才;
員工本人期待通過IDP的制定清晰自己的成長方向,能夠在職場上加速發展。因此,HR制定時要兼顧不同角色的期待。
所以說,忽視制定IDP或者IDP制定不到位,都會成為人才盤點的敗筆之處。
說在最后
人才盤點對企業而言,就像是中醫對我們的望聞問切,只有了解每個員工的能力、興趣和潛力,才能幫助企業更好地規劃培訓、提高工作效率,進而讓員工與企業都變得更好。
而對HR、HRBP等主導人才盤點的人來說,一定要在盤點過程中知誤區、避誤區,才能避免你的人才盤點變成“盤歸盤,干歸干”的形式主義。
作者丨張琳
來源丨環球人力資源智庫(ghrlib)
點擊閱讀原文>>